Post

谁在享受全球化?——从“国家顺差”到“消费权正义”的反思

我们常说中国是“世界工厂”,靠出口赚外汇,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。但在仔细分析贸易结构与财富分配之后,一个更有解释力的模型浮现出来——全球化并非自动惠及人民,顺差也可能掩盖深层的不公。

本文从几个核心经济概念出发,重新审视中美贸易争端、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消费能力之间的关系,最终将焦点落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主题上:个体消费者的权利与分配正义。


一、顺差≠国家强大,更非全民受益

长期以来,中国维持巨额贸易顺差,政府与主流舆论往往将其视作“国家竞争力”的体现。然而,在我们看来,这只是表象。

真相是:顺差意味着中国将实物劳动成果出口换回了外汇资产,而这些外汇并不直接进入居民口袋,而是进入国家账户(如央行外汇储备、政策性银行等),其支配权完全由政府掌控

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:

  • 国家“赚钱”了,居民却并没有“变得更富有”
  • 国民无法自由兑换外汇,也无法自由消费进口商品

因此,贸易顺差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国家层级的“支配型积累”,它强调国家能力,却忽略了个体福祉。


二、逆差不是“吃亏”,而是“享受资源”

相比之下,美国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逆差,却并未因“被掏空”而崩溃,反而支撑了全球最强大的消费市场。

为什么?

因为美国的逆差,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者福利的外部化

  • 美国家庭花更少的钱,买来自全球的商品
  • 通过美元体系和信用机制,将产业外包、成本压缩,而生活品质维持高位

换句话说:美国“逆差”的本质,是消费者从全球攫取价值的过程,它反映的是消费权而非国家损失。

从这一视角看,顺差与逆差不应用国家立场评判,而应从**“个体生活质量”与“消费权可及性”**来重新理解。


三、人工成本的“压制”不是优势,而是工具

中国的“比较优势”被认为在于廉价劳动力,这一点似乎广为接受。但我们认为:

这种低人工成本,在许多时候是被制度性维持的:

  • 工资增长滞后于劳动生产率
  • 社会保障支出低
  • 消费品税收高、资本回报偏向大企业

这样做的目的是:

  • 维持出口竞争力(即顺差)
  • 压制居民消费欲望(降低进口需求)
  • 强化国家对财富的集中调控能力

这并不是自然的比较优势,而是一种“结构性压榨”机制,它牺牲了当前居民的福利换取国家的宏观空间。


四、外汇≠全民财富,国家支配不等于普惠

在常规理解中,外汇储备代表一个国家的“硬实力”,也是所谓的“家底”。但从个体角度看:

外汇收入是一种由国家主导、不可共享的资源

  • 中国居民不能自由兑换外币
  • 出国旅行、海外教育、进口消费仍受限
  • 绝大部分外汇被用来购买美债或用于“国家对外战略”

因此,外汇其实是一种国家工具性财富,并不能转化为居民实际的生活质量提升


五、从国家叙事转向“消费权正义”

传统政治经济学从国家竞争、经济增长、产业结构出发评估经济政策。而我们认为,需要一个更贴近人的分析框架

传统宏观视角新视角:消费权模型
顺差=国家竞争力顺差=财富集中机制
逆差=国家吃亏逆差=居民受益机制
人工成本=价格优势人工成本=被制度压制
外汇=国家底气外汇=国家独占资源
政策=国家规划导向政策=消费权实现工具

在这种框架下,经济正义不再只是国家赢没赢、增长快不快,而是:

  • 谁真正享受到了价值?
  • 财富是否进入了人民的生活?
  • 消费权是否可以自由实现?

六、改革的出口:重构分配逻辑

如果我们承认上述逻辑成立,那么中国的改革方向应该明确:

  1. 扩大个人可支配收入:减税、增补贴、压缩过度资本收益
  2. 扩大居民消费权利:推动消费品降税、放宽外汇兑换、增加进口渠道
  3. 打破“国家为中心”的价值积累机制:减少“外汇为国有”思维,鼓励个人海外消费与资产配置
  4. 重新评估顺差地位:从“国家账面荣耀”回到“居民生活指标”

这些方向不是放弃国家利益,而是将国家作为人民福祉的工具,而非主导者。


结语:真正的强大,是让每个人享受繁荣

中美之争、产能过剩、汇率博弈、逆差争论……这些宏大话题的背后,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:

人民是否能够自由、公平地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?

我们提出的这套模型,不是为了抨击某个体制,而是为了提醒我们: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,不能只看它是否有钱,而要看它的人民能否自由地过上好日子

全球化的价值,从来不是让国家做大,而是让人过得更好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