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怕“吃灰”
最近,我做了一件“蓄谋已久”却又“漫不经心”的小事——买了一台Action 4运动相机。
起初,和许多人一样,我带着三分钟热度,拍了些视频,传到社交平台,然后如预想般,石沉大海,波澜不惊。这似乎印证了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魔咒:“买前生产力,买后爱奇艺”。
但奇妙的是,故事没有在这里结束。新鲜感褪去后,那台小小的相机并没有被我束之高阁。某个午后,一个念头闪过,我带上它,在家附近随意走走;又一个黄昏,我用它记录下街角流浪猫慵懒的姿态。不知不觉中,“出门带上它,遇到新鲜事就打开它”成了一种习惯。
我并未因此成为一名出色的Vlogger,但我的确因此拥有了另一双“眼睛”。它像一个忠实的伙伴,鼓励我走出家门,去捕捉那些曾被忽略的日常之美。
这时我才恍然大悟:购入一个新的工具,它无法立刻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但它确实给了你一张通往新世界的入场券。
我们是否对“消费”过于苛刻了?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被一种观念所影响:无论是“反消费主义”的思潮,还是从小被灌输的“勤俭节约”,都让我们在按下支付按钮前,内心充满挣扎。我们总觉得,为了一件“非必需品”掏钱,必须先立下“军令状”,发誓要物尽其用,否则就是一种可耻的浪费。
但这种前置的心理动员,对于做成一件事真的有帮助吗?
哲学家约翰·杜威曾说:“我们并非从经验中学习,我们是从反思经验中学习。”(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…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.) 可在连工具都没有的时期,你所有的预设、决心和规划,都只是空中楼阁。你无法真正预知自己会对这件事投入多少热情,会遇到什么困难,又会收获怎样的惊喜。实践的复杂性,远非旁观者的描述所能比拟。
正是这种对“浪费”的恐惧和对“未竟事业”的愧疚感,让我们在无数个“想试试”的念头面前望而却步,最终让生命的诸多可能性凋零于萌芽之前。
购买,是探索之旅中最轻松的一步
让我们坦然承认一个事实:在开启任何一项新技能或新爱好的漫长道路上,“购买”是前期投入中最为轻松的一环。 它仅仅需要你付出金钱,而后续的练习、学习、坚持与创造,才需要你投入更宝贵的资源——时间、精力与心血。
一个实体工具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邀请。那把崭新的吉他,会比一个手机App更能激发你练习的欲望;那套精致的画具,会比收藏夹里的教程更能催促你涂抹第一笔色彩。它就在那里,一个具体、可触碰的“可能性”,时刻提醒着你:“来,我们一起试试看。”
“允许一切发生”,包括“放弃”
当然,尝试了,然后呢?万一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,那台昂贵的相机最终还是“吃灰”了怎么办?
我的答案是:那就放弃,然后心安理得地“止损”。
这并非不负责任,恰恰相反,这是对自己最真实的负责。你通过一次小小的金钱投资,完成了一次对自我边界的探索,最终得出了一个清晰的结论:“这件事不适合我。” 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收获,它让你更了解自己,从而能把精力投向更值得的地方。
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一笔消费,就必须强迫自己去做什么,或必须成为什么。真正重要的是你当下的感受。你是否享受拥有它的瞬间?是否享受用它创作(哪怕是笨拙地)的过程?无论你最终是乐在其中,还是选择放手,你的任何感受都是合理的,都值得被尊重。
更何况,在这个流动性极强的时代,没有什么是永恒的“沉没成本”。你的闲置物品,可以在二手平台开启新的旅程,去到另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手中。你甚至可以从一开始就选择购入二手,用更低的成本去“租赁”一种可能性。
结语
市场经济的美妙之处,就在于它用无数的产品和服务,为我们人生的可能性提供了物质载体。请允许自己,至少在尚有余力的年岁里,勇敢地将金钱换成体验,换成见识,换成打开一扇扇未知大门的钥匙。
别怕,去买那件让你心动的东西吧。也许它最终的归宿是角落里积灰,但更有可能,它会成为你平凡生活里,一道不期而遇的光。